肥胖症研究相关因子之Glicentin
肠高糖素(Glicentin)作为肠道内分泌系统分泌的重要多肽类激素,是胰高血糖素原(Proglucagon)在肠道组织中加工后的关键产物,与胰高血糖素(Glucagon)同属“胰高血糖素家族”,但在来源、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它不仅参与血糖稳态调节,还在肠道功能维持、能量代谢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近年来逐渐成为胃肠内分泌与代谢研究的重点对象。
肠高糖素由肠道黏膜上皮中的L细胞(L-cell)合成并分泌,主要分布于小肠远端(回肠)和大肠(结肠),少量存在于胃窦部。其前体分子为胰高血糖素原——一种含160个氨基酸的前体蛋白,在不同组织中会因“组织特异性加工”产生不同产物:在胰岛α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原主要被加工为胰高血糖素(29个氨基酸);而在肠道L细胞中,由于加工酶(如前激素转化酶PC1/3)的差异,胰高血糖素原会被切割为肠高糖素(69个氨基酸)、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等多种活性多肽,其中肠高糖素是分子量最大的产物,且包含了完整的胰高血糖素氨基酸序列(第33-61位氨基酸)。
从分子结构来看,肠高糖素的69个氨基酸序列可分为三个关键片段:N端的“肠高糖素相关肽”(Glicentin-Related Peptide,GRP,第1-30位氨基酸)、中间的胰高血糖素结构域(第33-61位氨基酸)以及C端的“主要中段胰高血糖素原片段”(Major Midsegment of Proglucagon,MMP,第64-69位氨基酸)。这种结构特点使其既能通过胰高血糖素结构域发挥部分类似胰高血糖素的作用,又能通过GRP和MMP片段实现独特的肠道调节功能,是其“多功能性”的分子基础。此外,肠高糖素的分泌受肠道内营养物质的直接调控,其中碳水化合物(尤其是葡萄糖、果糖)、脂肪(长链脂肪酸)和蛋白质(氨基酸)是主要刺激因素——当食物消化产物到达小肠远端和大肠时,会通过肠道感受器激活L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如G蛋白偶联受体GPR40、GPR119),触发肠高糖素的释放;而空腹状态下,肠高糖素分泌水平较低,这与它“响应营养摄入、调节餐后生理过程”的功能定位高度契合。
生理功能:
调节血糖水平:肠高糖素的分泌与食物摄入密切相关,当肠道感受到食物时,肠高糖素的释放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帮助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此外,它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进一步调节血糖稳定。
促进消化:肠高糖素通过刺激胃肠道的运动,能够增强消化道的蠕动,帮助食物更好地通过消化系统。同时,它也能够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从而改善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增强饱腹感:肠高糖素能够影响大脑的食欲中枢,增强饱腹感,减少进食。这对于控制体重和预防肥胖有重要作用。
参与肠道健康:研究表明,肠高糖素在维护肠道屏障功能、促进肠道细胞的生长和再生方面也有一定作用。这对保持肠道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影响心血管系统:肠高糖素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潜在的益处。某些研究指出,它可能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尽管这一领域仍需进一步研究。
肠高糖素作为 “肠道源性的多功能调节因子”,其核心价值在于连接肠道功能与代谢稳态—— 通过调节血糖、保护肠道屏障、调控脂肪代谢,确保人体在营养摄入与消耗、肠道消化与免疫之间维持平衡。